天堂,Abdulrazak Gurnah,與身份危機
天堂,這個書名很常見,常見到你不會覺得那裡面寫的是天堂。
但凡是得到諾貝爾獎的書,你都讀。凡是書,你都讀。雖然你不知道評審的標準是什麼。或者他們是否帶有西方政治的觀點?
你驚訝Margaret Atwood和Alice Monroe同為加拿大人,但後者得獎了,前者沒有。你其實喜歡前者更多,因為讀完前者,你會採取行動,因為你害怕你的後世活得沒有人樣。讀完後者,你覺得安逸舒適,儘管書中的許多性愛倫理是刺骨的,尤其在1970的加拿大荒鎮。但那無關乎整個族群的生存,因此你置之度外。
好了,你開始下筆寫關於天堂的感想。
首先,封面真美,那是一個黑人轉頭看後方,你看不清楚他的臉,背景是焦黃色的。人身的巨大蓋過了整個頁面,有一種壓迫感,他感覺在逃跑。
書中的角色是在沙漠地帶的坦尚尼亞。原來德國曾經殖民過坦尚尼亞。
坦尚尼亞在哪裡?我只知道我還在德國時,寒暑假有許多室友或樓友會去坦尚尼亞旅行,或者當義工,並學會一口流利的當地語言,Swahili。
現在我讀完,覺得荒謬。當義工?你們把人家的房子燒壞了,當然要修要賠啊。是以德國人後代的身份去償債吧。
我的確遇過理直氣壯的我輩德國人說,二戰關我什麼事,又不是我做的,我們為二戰道歉太多了。說這種話的人很可能沒讀過自己的歷史。
大概就是這種乾淨切割的態度,可以洗白歷史,沒有過去,嶄新的。自尊心很高。
我現在知道了,坦尚尼亞有許多種族,阿拉伯人(我猜也許是Berber),東非原住民,德國人,各路人馬,東非商隊,從內陸一直走到沿海港口貿易。
男主角Yusuf在某一天被經商失敗的父母賣給阿拉伯債主,他在債主的店裡工作好幾個月以後才發現。但是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你並不會覺得男主角感到絕望。他像一個商品,一個珍稀美麗的「原住民小子」,轉手他人,一賣,二賣。
知道自己被父母賣掉的瞬間,他感到震驚。但就這麼吞下了,畢竟生活就是生活。他在店裡被打,因為無知,因為不信伊斯蘭教,因為不會說阿拉伯文。
換句話說,伊斯蘭教已經是本位語言與文化了,Swahili原住民文化反而是被貶低的。
於是他改信伊斯蘭教,學說阿拉伯語,跟著商隊一起走,直到有一天,債主告知他,他可以不用工作還身了,而他爸爸在幾個月前過世,媽媽去向未明。他只是感到一陣哀傷,便繼續待在店裡工作下去。「不然我要去哪裡?」
債主的太太引誘他不成,而他從來只是藉口經過內院的花園,幻想自己在天堂裡。
天堂?裡面沒有愛情,只有自由。
那天到來的時候,債主來了,捎來信息,說德國人已經佔據了許多地方,他們無法繼續貿易了。因此把商店解散了,「你自由了。」
自由?
Yusuf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才配得上自由的定義。他愛過,他體驗過,他學過。
僅此而已,我不覺得Yusuf的生命很苦。我想,他活在當下,就已經是天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