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軟體與online dating
雖然我已經說了三四年,說我要去美國San Francisco居住。但是,呃,眼看這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理想。
為了這件事,我打開Facebook,請託認識的人朋友幫我牽線,認識從台灣去美國的McKinsey Counsultant,以及各種在美國工作的人,和名校的畢業生,也問Desmond怎麼申請哈佛法學院的。我的國中同學有一些在美國工作,高中同學沒有人在美國工作,但是研究所同學不少到最後去了美國。
反正就當作聽故事,但是你越聽越覺得,咦,那是我要的生活嗎?
是不是會像當初去歐洲一樣,每天焦慮超級難的學業之外,還有壓垮人的找房壓力以及可怕的室友,和丟碩論像丟垃圾一樣的教授,以及其他幾百個和你一樣,都背著學貸戰戰兢兢經濟壓力爆表的留學生,你想交朋友但是交不到 — — -你每天都想著找到實習,找到工作。然後你越來越懷疑自己的智力與能力。
先不說你其後遇到的極端危險狀況,以上的情況是基本必備壓力。再加上健康壓力,你必須要面對自己時不時彈出的健康問題 — — 心理壓力,身體狀況,失眠,躁鬱。還有生病時無法及時看到醫生的崩潰,和付不出醫藥費的風險。
現在你閉上眼睛,想像一下。
去美國的話,壓力應該就是再放大一百倍。經濟壓力應該會更大,醫療壓力也更大。那聽起來是很成功的人生 — — 我們再試一次,從頭開始在一個地方一個新的人生 — -但是如果需要付出的代價是無法再承擔一次的心理與身體健康 — — 你可以嗎?
我想有時候別人在給你建議的時候,包括職涯諮詢,都沒有想到你以前經歷過的事,也因此大部分的建議都是二手建議 ,「照理來說」「應該」「根據統計」— -意思是那不是我們親身經歷,而是聽來的,「別人說怎樣怎樣」。但是你的親身經歷是,你真的遇過許多意外,一路走來簡直歪斜。
也許有一天,當你準備好了,也夠有錢了,那就去吧。但是現在,請你好好珍惜自己的健康。重點是,不要再因為別人說「你應該怎樣怎樣」就去做。不是,是因為你準備好了,你也想做這件事。你有你自己的理由,而且那個理由,你放在心裡自己知道就好了。你也不用因為別人說什麼而生氣,因為to be honest, nobody cares about you. What people say really, is just a reflection of themselves. 你也一樣,總是無意識地把自己投射在別人身上。
社交網站上有許多別人豐富美麗的生活以及各式各樣的聲音,但是我想你也猜到了,說起不愉快的事總是特別累,所以我們不提。我們只說自己生活美麗的一面。於是你在社交軟體上越來越彆扭,索性關掉,然後去游泳,散步,看書,寫作。我不想跟任何人交代工作這件事。
親愛的陌生人,如果,有一天你邀請我回去San Francisco,那麼,我會和你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