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Instagram?
我想說說第一次用社交軟體的感覺。當時我高三,要上大學。建立第一個Facebook帳號。頁面開啟的時候,所有以前的同學瞬間出現在頁面上,但你看著別人的動態消息時,你竟然是有點哀傷的,因為你們沒有那麼近了。你不知道你在哪裡,要去哪裡,於是你斷了聯繫。其後你上了大學,很多人你都以為不會再見到了。
然後剛上大學生涯不是很愉快,大一課業重得超乎你想像,人際關係現在看起來也像出社會一樣錯綜複雜。於是你把臉書開開關關,你當然刪不了,因為有許多不得不為的同儕壓力,有許多你不在乎但必須去的系上活動。你去了被嘲笑,你不去被冷嘲熱諷。
然後你到了香港當交換學生。你遇見很多難忘的人,你發現你的世界開始不太一樣,你有選擇,有些人到現在你仍常常聯絡。
你很喜歡香港,那像是開了一扇門。你第一次遇見這麼多喜歡欣賞的人,並且在校園裡,在城市裡。然後交換結束,你不得不離開。
其後在每一個地方,你都要重新介紹自己,重新交朋友,重新融入當地。然後你在臉書上看著不同城市的朋友,又感到哀傷。因為你想在那裡生活,但你找不到當地的工作。你看著他人在那個城市生活,你感到開心又難過 — — 你想起在那裡開心的生活,你多想也在那裡。但這樣一來,你並不活在當下。
你想繼續掛著一開始認識時開心無憂的面具,但生活的壓力讓你想躲起來。那些並不美麗的事不需要被知道。後來你乾脆把帳號刪掉,或更正確地說,根據每個城市或國家,開一個帳號,以免自己混亂 — — 現在在台灣就專心在台灣。現在在美國就專心在美國。
我不懂為什麼社交軟體讓我這麼混亂。他好像把所有時空背景都兜在一起,我住過的七個國家與認識的人都綁在一起。我想記得的與我想忘記的,都放在一起。
你想寫你真實的經驗,你不想冒犯他人,但你也不想說違背自己的話。到最後你乾脆什麼也不說。
但是你朋友就開始混亂了。因為你常常消失,你常常把帳號刪掉。你收過一些抱怨,說無法找到你。
「但是如果我想繼續和你保持聯絡呢?有沒有一個你永遠不會刪掉的帳號?」
有一次一個友人憤憤地說。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於是我把電話,WhatsApp,email,都寫給他,以防未來的我自己又想抹除眼下存在的痕跡。但下一次我們聯絡,是透過LinkedIn。
另外一名舊識也這麼問說要怎麼聯絡我的時候,我直直看著他 — — 「你不會,你不會主動聯絡我。我知道。」我不想留聯絡方式,因為我想毫無懸念地不去掛念各種可能的訊息。
咖啡館裡的人們問起你的聯絡方式。你抱歉地說,你只用email和電話。你沒有IG也沒有line也沒有臉書。
而且你就站在那裡。好端端站在那裡說話。你覺得每次去,咖啡師都和你聊得愉快,就是現代交際的最高境界了。你不覺得他們會想知道你讀什麼書,做什麼事,或想什麼。你問人們今天發生什麼事了,過的好嗎。然後你躲進自己的電腦裡。
你的生活非常平淡,你甘之如飴,你覺得不值得人們細讀。但是你喜歡自己的生活,不用一直想著自己是不是又失言了。
今天你想著,也許可以打開IG時,隨之而來的恐慌又出現了 — — 你無法面對已經「步上軌道」的人們,或想起自己失言失態或錯誤的決定等等。你瞬速把IG關掉,因為現在你的生活沒什麼好說的。以後再說吧。
今天你突然想起,如果當初,你有一個Facebook帳號,你從來沒有關掉刪除,那麼十幾年後的今天,是不是已經像是一種credibility,一種象徵你在不同社會裡恆久存在的信心與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