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報復性飲食
我刪了哀居,開了哎居,刪了,開了。臉書也一樣,Line帳號也一樣。我最愛Nokia手機。
「欸你會說法文德文,你可以在IG上教法文德文啊?」
「你可以開一個網站,就賣畫…」
「你可以用IG分享你的經歷寫作啊…」
職涯諮商師說,我其實也可以當自僱顧問,如果我的職場特質這麼明顯的話。我受不了沒完沒有的訊息以及用line溝通,以及需要小心的職場人際關係。我的直接沒辦法應付「每個場合該說的話。」以前在歐洲生活只用email與簡訊電話,同事老闆也都只以email聯絡,所以沒有必須要用WhatApp或line之類的困擾。但是人際界線倒是不存在,同事其實也是朋友,沒有場面話。我知道「不會看場合說話」以及「對事不對人」似乎很吃虧,但是如果我自己今天遇見一個誠實的人,其實我會很欣賞他,並想盡辦法把對方拉緊緊,說實話的人真的不多了。我寧願對方可以直接跟我說實話,即使我不想聽,我也會深吸一口氣,說謝謝然後哭著跑走。
自僱就是要把自己的形象宣揚出去。包含語言家教,consulting for application,職涯面試…。
不過我總是覺得彆扭,無法心安理得的收費。畢竟我當初也煩過很多人,我也只做基本的事情而已。
但是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討厭社交軟體,非常討厭。當然看到朋友的生活會很開心,但是我更喜歡直接和對方一起聊天。
我也不喜歡自己浪費許多時間,看influencer的影片,或上傳自己的影片卻等個半小時。我就是不喜歡。
我喜歡完整的論述,有趣深刻的語言,以及意想不到的結局。這些很難在短短的短文裡呈現,所以我依舊讀書,讀文章,很長很長的文章。我喜歡看別人的文章,一邊看一邊驚嘆,噢真是有趣。
我想也是因為,我希望區隔開社交生活與實際的media運作。我希望有一個地方,可以好好安放我的想法,與人的相處,以及愉快不愉快的事情。就是因為知道自己非常難搞,但是又有獨處時截然不同的靈魂,所以必須把日常生活的人們與閱讀自己文章的人們分開。閱讀文章也是因為,我無法直接與讀者辯論,我可以一口氣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在這個快速變動的媒介上,好好地聽已經不多了。一分鐘的elevator pitch, 十五分鐘的成名,拍電影的五分鐘鋪陳,五行的paper summary…一種急切的壓力像是在押著耳朵說,「快點快點,第一印象再不快點表現就來不及了」……不不不,我不要。我的反應太慢了,慢到我需要自己先寫出來想一想再說。
但是用社交軟體像是另外一種極致…你如果現在不回訊息就會…你如果現在不…就會,那樣強大的緊迫不是別人給的,是我自己給的。但自己不就是那個最難討好的審查者嗎?
這麼激烈的不喜歡很像是從世紀初的老奶奶裡走出來的,咦,世紀初…對,我自己都忘記此時此刻的世紀初已經是指二十一世紀了。
今天我打了四十分鐘等待接線的電話到瑞士,問為什麼上次提款提不出來,並把瑞士銀行的提款上限提高,然後在便利商店一口氣把所有錢領出來,再存進台灣帳戶。在便利商店領錢出來時有種荒謬的感覺,怎麼已經一年半了,我還在為這個地方困擾著,因為生活規範太極端的不同了。你的預設與瑞士的預設好像是兩個星球的軌道規則。你從來沒想過原來離開以後,錢放在戶頭一個月會被扣一筆不少的管理費,你從來沒想過離開以後,你還會收到帳單,你從來沒想過離開以後,還要一直打越洋電話,以原始的方式警告銀行……。你不禁想著,是不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對不起瑞士的事,這輩子必須這樣神經質也不太夠地周旋對抗。
我把手機的App刪掉,沒有以後了。
我再也不用跟這個國家打交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