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宗教的味道

Stasy Hsieh
Feb 11, 2023

--

昨天下課前,我接到約翰的電話,說他在善化。

善化?

「對,我被紐約時報派來採訪台積電。但我爺爺過世了,所以我從韓國趕回台灣。」

正好有台教室的電腦中毒,導致全班的電腦都被停權。因此我們提早下課。

我借了同學的手機網路用WhatsApp打給約翰,但我們的英文對話引起了一些疑惑,同學問說「你為什麼要用英文講話?」

我不想解釋,我不想被注意,我不想讓自己在同學中更特別。一開訓時被要求介紹學歷,引來全班一陣驚呼。我不覺得清大高學歷,但更重要的是,大學學歷只是經歷,不是終點,那已經是過去了。

我迅速和約翰約了隔天在台南市區見,把電話掛掉,找個藉口把高中同學的約推掉。

我的高中同學剛交了第一個男友,剛好是我的國小同學,他們在基督教會認識。在半年前,她便開口閉口都是他。常常我說完話,她的下一句話又是他。她問起國小的他,她問起為什麼我沒有和他成為朋友,她問起我怎麼會知道他的高中…….。

她沒有在聽我說話。她每把我和我的國小同學之間的關係再問一次,或者提到基督教,我就對基督教更反感。那樣的感覺很像我和義大利同事們在周五晚上的酒吧聚會,他們對我對義大利的無知感到嗤之以鼻,並且把任何事物歸因於義大利一樣。

我猜那也是一種信仰,愛國信仰。但或許那更接近一種歸因謬誤 — — 成也曹操,敗也曹操。

我對這番情緒感到好奇,而心裡有個聲音央求我仔細思考為什麼。我似乎需要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對基督教感到反感 — — 有股味道指向我的價值觀。

在歐洲,基督教的發源地,我發現我身邊的朋友幾乎都是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聳聳肩不在乎者,基督教質疑者。

但是在台灣,我觀察到信仰基督教的同學常常是中上階層,中產階級,追求物質生活,並且形容佛道教為迷信,有時候帶有嗤之以鼻的味道。並且有明顯的不相容二元價值觀 — — 成功與失敗,好與壞,男與女,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道德與敗壞。

而當他們自己發現自己在人生中某個時刻無法被教義歸類為成功時,會痛不欲生。這時候會改變信仰,或者鞭策自己更加接近成功。這裡的成功舉凡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找到好伴侶,簡而言之,有錢。

這讓我想起在身份認同不明的香港,既不屬於英國,也不屬於中國,於是有些香港人拒絕說粵語,只說英語,因為那更高尚 — — 一如篤信基督教並且亟欲擺脫台灣社會與之脫鉤的台灣人。被殖民後的混亂裡,你需要重新定義自己是誰,相信甚麼。畢竟殖民者以強者之姿告誡威嚇人們,而在威權之下你無法仔細思考,只能被植入殖民者的價值觀。但殖民者不在了,救世主不在了,你該相信甚麼?

我怎麼覺得就是一個讓人更像齒輪的宗教,目的是讓社會整體槓桿運作更省力。但你不會更認識自己。別懷疑別多問,上帝就是你的救世主。把Exception丟出去就是了。你儘管try catch吧。

但也許另外一個看法是,一群這麼相信上帝的人聚在教會裡,以上帝的名義分享往成功的途徑,有了群聚效應與Networking,事業經商就比較容易了。回頭把錢捐給教會,形成一個生態體系。

於是我和約翰說了我看到的現象,約翰是基督徒。他思考了一下,「的確好像有這個現象,因為聖經裡有提到,如果可以的話,基督徒是應該要傳福音的。傳福音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讓自己成功,他人看到也會跟著效仿,覺得信基督教是一種成功的方式。」

而我認為的宗教是往內求,讓我更認識自己,我就是我的救世主。

Sheri是穆斯林,Dean是佛教徒,Marta是無神論者,我想自己是不可知論者。宗教似乎並不影響我們的友誼。

但是其他基督徒---具有強烈異性戀味道的「道德的」基督徒,通常一開口,我已經感覺到他們的自我認同與排他批判,並想要影響我的信仰,不僅僅只是分享。而那已經根本上牴觸了基督教自身的原則 — — 或至少是我的原則 — — 不要評斷,不要跟別人比較。

喬治歐威爾在1984說,人人生而平等,只是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換句話說,宗教皆平等,只是我的宗教比你的宗教好。

界門綱目科屬種裡,智人homo sapiens把其他人科人屬人種趕盡殺絕,並宣稱自己是高等動物,濫用了許多地球資源,以愛、發展與成功之名。

也許基督教就是智人homo sapiens。

--

--

Stasy Hsieh
Stasy Hsieh

Written by Stasy Hsieh

Bare honest witness to the world as I have experienced with it.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