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以及我約會開溜
我先說結論,我只看了十頁左右,就把這本當初在超市迫不急待買到的書拿去趕快上架taaze賣掉了。
作者的腔調很像我目前所見到的一些新竹中老年人,和最近只喝一次咖啡我便急忙開溜的富有法國單身男子,其中以醫生居多— — — 例如我只是去看身心科,醫生開藥之餘卻自己給諸多意見,比方我的臉與應該醫美之類的身心科醫生,我不禁猜想那是一種行銷手法— — — 先把客戶/病患的自信心降低,再提議可以用他們的產品等等。
他們的意見多到我瘋狂看錶暗示,並且想直接尖叫開溜— — — 即使我已經很堅定地說「不,我很喜歡我小時候燙傷時留下的傷疤,我沒有想要醫美的意思。這是我珍惜的生命印記,甚至有人問我怎麼樣刺青才可以刺到胸口這麼美的樣子。」
醫師還是持續以一種可惜的眼光看著我的胸口,說「但這就是蟹足腫的一種,只要人工植皮一兩次就好了。」一直說,一直說。
他是家醫科醫生,滔滔不絕說我找到這間診所有多幸運,我們有緣分。但我看的是身心科,原來他的廣告也沒直言自己只是家醫科。
是是是,目前我在新竹遇到的鐵律是,說出「我們有緣分」的人,對我而言,我們的緣分在初見那一次就用光了。
「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便是本給我這種感覺的書。我只能讀五頁,便受不了這本書待在我的房間。
讀起來是讓我挺不舒服的一本書,不舒服到其實我已經忘記內容是什麼了。
他不算是鼓勵人們相信自己,而是「社會就是這樣,你最好適應」。很有中國人的況味,生命只是一串無誤的公式,輸入x一定得到y,各種人生變異都是人自己的問題,不穩定是問題,轉行是問題,想找到人生意義是問題,想快速致富是問題…….。他書裡的每個個案都是問題,然後再說出怎樣「改善」。
我讀起來快要窒息。那像是醫生絮絮叨叨不請自來的「意見」,而不是一本我想像中的,海納百川的世界觀。每個人有他自己的選擇,而那些選擇興許來自於過去的記憶經驗,生活圈,書,以及相遇的人。我想我沒有資格,也沒有興趣評論他人想追求人生夢想的光。
我們的一生,便是這樣一路磕磕絆絆,能遇見互相扶持的,在人海中,便是萬幸,不是嗎?
為什麼要對他人的「失敗」下論斷,並且事後諸葛呢?
我對這本書完全沒有興趣。就像我對新竹醫師的意見沒有興趣一樣,他們給的從來不是恰到好處的建議。
因此我也以非常可惜的眼光看著醫生,說,「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這是蟹足腫,看起來非常不正常,就像您其實也很不正常一樣。您能接受自己其實有部分不正常嗎,身心科醫生?這不是我說的噢,這是普世心理學家的觀察結果呢,師祖佛洛伊德說的。」
我也以這樣的眼光看著那個41歲的法國男子,他在20歲時參與矽谷的盛世,開了自己的公司,旅居世界各地。他的約會像是一連串對我的評論 — — — 我怎麼能說這麼多流利的語言?真是不常見。
「不,這很常見,是你可能看得不夠多。」我已經交叉雙臂,看著他。
接著他繼續給我一連串物理課程,「因為我很喜歡物理,所以我找上妳」。當我糾正他說,其實不是,光子實驗是如何如何時,他堅持他是對的。
我告訴他,物理的「不確定性」是我絕不退步的原則。「你可能是對的,我也可能是對的。但我無法確定。基於這樣的原則,我們才能有空間互相讓步。」
「不過,對,你說的對。你說的都對。」我心裡冒出一堆驚嘆號,如果這世界上人們用的東西與網絡等等都是從這些自負的男人身上產出來的,而我們從來沒想過那些東西的正當性,那不就表示,我也參與了這一連串「讓製造者變得自負且理所當然」的活動嗎?難怪資源掠奪與資本主義甚囂塵上。
他連我的生活方式都有意見。太少朋友,太多自我時間,太不尋常。
唉,交友軟體的確是社會觀察的好地方。這名男子說自己很安靜呢。
於是我有兩個選擇:「拯救一個顯然能影響世界科技的富有的法國男子,變成他的情人,改變他,消滅他的自負。」
或者,直接離開,但也失去了透過他去改變世界的方式。
我選了第二個。
煩死了, 這些錯把意見當建議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