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 — — — 我們吃下的,是情緒。

Stasy Hsieh
Oct 4, 2024

--

The Hunger Habit by Judson Brewer

為什麼會抽起這本書?因為當時我正在圖書館裡找Andrew Solomon的「正午惡魔」,而這本書,也許因為封面長得好吃,也許因為我正因為快速增加的體重而困擾,因此拿起來讀。

沒想到一拿起來,我便頻頻畫重點,因為他說的是心理與情緒,只是應用在飲食上罷了。他句句砍到我心裡了,讓我不得不在週五下班後,放棄好笑的電影與巴菲特的投資心得,轉而寫下這本書至誠的筆記。

因為一名詩人曾寫過,把你的影子曬乾,老了拿出來看。我就是這麼對待書籍的。

第01章:我們怎麼會陷入這種混亂?

第02章:飲食習慣如何形成的?

第03章:為什麼節食(及測量)沒有效

21天挑戰

第一部,找出你的習慣迴圈:第一天至第五天

第04章,第01天:歡迎來到21天挑戰

第05章,第02天:設定你的基準線

第06章,第03天:找出你的飲食習慣迴圈

第07章,第04天:你的身體智慧

第08章,第05天:辨認你的衝動 — — — 是飢餓還是其他?

第二部,用覺察打斷你的習慣迴圈:第6天至第16天

第09章,第06天:專注的力量

第10章,第07天:正念飲食

第11章,第08天:與身體重新連結

第12章,第09天:了解你的愉悅高原

第13章,第10天:渴望工具(第一部分)

第14章,第11天:建立你的覺醒資料庫

第15章,第12天:回顧 — — — 回頭看才能向前走

第16章,第13天:渴望工具(第二部分)

第17章,第14天:渴望怪物的下雨天

第18章,第15天:標記

第19章,第16天:開除你的委員會(這章超級好笑且實用)

第三部,更大更好的機會:第17天至第21天

第20章,第17天:不強迫的選擇自由

第21章,第18天:利用食物/情緒關係

第22章,第19天:疼惜

第23章:淺談創傷

第24章,第20天:透過體驗培養自信

第25章,第21天:更大更好的機會的終極版

儘管細節各有不同,這些病患都有一個共同點 — — — 他們不喜歡自己,他們甚至討厭自己。他們活在一座自己打造的食物牢籠裡。但是錯不在你,在你的習慣: 把自我厭惡變成自我憐惜。所以請鬆綁你的飲食習慣: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

章節 1:情緒化進食的根源

《我們吃下的,是情緒》

當我們提到「情緒化進食」,往往想到的是在壓力、焦慮、孤單或無聊時,不自覺地抓起食物填補內心的空虛。這種行為並非源自生理上的飢餓,而是心理上的需求。我們吃下的不僅僅是食物,而是情緒本身。

情緒化進食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陷入一個無意識的循環。大腦會在我們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時釋放多巴胺,這種化學物質能帶來短暫的快感。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越來越依賴這種來自食物的快感,進而強化了進食的習慣。不僅如此,當我們感到壓力或情緒波動時,荷爾蒙的變化會給我們發出錯誤的信號,使我們誤以為自己飢餓,於是我們進一步掉入進食的陷阱。

這種情緒化進食很容易讓我們選擇那些高熱量、即時滿足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能迅速讓我們感覺舒適。然而,這種舒適感只是短暫的,隨之而來的卻是過度進食的後果,如肥胖和健康問題。情緒化進食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也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那麼,我們該如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首先,我們需要學會分辨真正的飢餓與情緒驅動的飢餓。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因為情緒驅動的飢餓通常是突發的、急迫的,而真正的生理飢餓是逐漸產生的。我們可以通過自我察覺,辨認出我們進食背後的情緒原因,並找到替代的方式來處理這些情緒。例如,當我們感到壓力時,運動、冥想或與朋友傾訴都是有效的替代行為,它們能幫助我們在不依賴食物的情況下,找到情緒上的釋放。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 — — 「開除你的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指的是我們內心那些不斷批判、羞辱我們的聲音,比如自我懷疑、羞恥、厭惡、自卑等。這些聲音常常在我們情緒低落時變得格外響亮,讓我們進一步感到無力、失敗,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健康的生活。這些內心的批評和壓力,會促使我們用食物來逃避這些感受,進一步鞏固情緒化進食的循環。作者建議,我們可以為這些「委員會」成員取名字,例如「法官Joyce」、「羞辱者Heath」,藉由將它們具象化,來削弱它們的力量。

我們還需要了解,我們的內心有兩種類型的好奇心。一種是「匱乏型好奇心」,它帶來不安和焦慮,促使我們不停地尋找答案,無法滿足。而另一種是「興趣型好奇心」,這種好奇心的重點在於探索本身,沒有正確或錯誤的答案,因為興趣本身就是目標。這提醒我們,我們不需要一直追求某種「正確」的解答或狀態,我們可以通過興趣和探索來體驗生活,而不必依賴食物來填補所謂的「匱乏」。

當我們有意識地開始關注自己的飲食行為時,我們會發現,進食後的20分鐘其實是反思的好時機。這段時間可以幫助我們感受自己實際上是飽了,還是只是滿足了情緒需求。如果我們對他人善良,我們會感覺良好,那麼我們對自己也應該如此,通過對自己表達同情和關愛,來平息內心的批判聲音。當我們養成不善待自己的習慣時,往往會發現無法正確對待自己。因此,學會對自己說:「你已經很好了」、「願我好好照顧自己」,能幫助我們建立自我關懷。

在這本書的核心裡,還強調了活在當下的重要性。當我們能夠停下腳步,放慢節奏,專注於當下的感受,我們便能將過去的陰影與當下的自己分離。這也讓我們明白,我們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並且可以放下過去,專注於當前的每一刻。

情緒化進食常常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匆忙、盲目地追求某種「安慰」,而失去了對當下體驗的反思。與其急於尋找解答,我們應該花時間去感受當下的經驗,並從中學到更多。我們的身心需要時間來消化過去的經驗,而不是匆忙地進行下一步行動。

結語:

我們吃下的不僅僅是食物,而是情緒。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情緒化進食的根源,並學會以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從而擺脫進食的惡性循環。當我們開始用同情心來對待自己,並學會享受當下的生活,我們才能真正找到與食物的健康關係,並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

--

Stasy Hsieh
Stasy Hsieh

Written by Stasy Hsieh

Bare honest witness to the world as I have experienced with it.

No responses yet